八福—第三篇—哀恸的人有福了

Posted byChinese Editor May 6, 2025 Comments:0

(English Version: “The Beatitudes – Blessed Are Those Who Mourn”)

这是关于八福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这部分内容涵盖马太福音5:3-12节,在这一部分,主耶稣描述了八种态度。这些态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自称是他追随者的生命中。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太福音5:4中描述的第二种态度:“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

一间酒吧在我上班路上高速公路的广告牌上挂出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欢乐时光,时时欢乐!” 这句话确实抓住了全世界人们所追求的精髓。我们不断被告知,生活就是为了享乐。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会让我快乐吗?伊恩·杜吉德 (Ian Duguid) 准确地通过这些话捕捉到了当今世界的这种普遍心态:“大多数人会非常满足于在他们的墓碑上写下这样的墓志铭:‘他过了快乐的一生。’”[ 出自:英雄中的英雄:从八福中看见基督]

然而,耶稣在马太福音5:4中却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这完全与世俗文化相反!耶稣的追随者跟随的是不同的节奏。正如唐·卡森 (Don Carson) 所言:“这个世界不喜欢哀恸的人;哀恸者让人扫兴。” 然而,耶稣却说,只有哀恸的人才知道神的祝福,只有他们得到神的认同和恩宠。

首先,我要向你们保证,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永远不该笑或感到喜乐。许多经文确实命令我们要喜乐[腓立比书4:4;帖撒罗尼迦前书5:16]。关键是要明白,即便是我们体验的喜乐,也不应脱离哀恸的态度。

耶稣在这里使用的“哀恸”一词是希腊语中用来形容极度悲痛最强烈的词语——从内心深处的痛苦。例如,这个词曾用来描述耶稣死后门徒们的悲伤 [马可福音16:10]。透过使用这个词,耶稣教导我们不能淡化其含义。

而且这个词还是现在式,因此这节经文可解作“不断哀恸的人有福了”。因此,很明显,耶稣呼召我们过一种哀恸的生命样式。但他在这里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哀恸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他并不是在描述哪种哀恸。

这种哀恸不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哀恸并不是指因亲人去世或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感到的悲伤 [例如撒母耳记下 13:2;列王纪上 21:4]。也不是指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感到的困苦悲伤,最后,它也不是指一种缺乏喜乐、愁眉苦脸的状态。

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都会经历上述这些哀痛,但耶稣在《八福》里描述的哀恸,是只有信徒、他的忠实跟随者才能展现出来的态度。

这种哀恸是什么

耶稣在这里所描述的哀恸是对罪的哀恸。只有信徒才能把这种态度作为生命样式来展现出来。正如第一条八福“虚心的人有福了” [马太福音 5:3] 指的是属灵的贫乏而非物质的贫乏,耶稣这里所描述的哀恸是属灵的哀恸——发自内心的、对罪的强烈哀恸!

你看,第一条八福中的“虚心”描述了我们对罪知识上的理解,而第二条八福中的“哀恸”描述了我们对罪情感层面的理解。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人认定自己有罪并意识到自己在属灵上是破产的(即心灵贫穷),也会为此感到懊悔(即为罪哀恸)。正如一位清教徒所说:“罪必定伴随着眼泪。”为罪的哀恸不应只在初次悔改信主时出现,为罪的哀恸应始终存在,因为我们会不断地犯罪。

雅各书 4:9 的话也支持这个真理:“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 乐变作愁闷。”有趣的是,这节经文中“悲哀”的希腊词与耶稣在马太福音 5:4中使用的词相同 (譯著: 雅各书 4:9 與马太福音 5:4 英文翻譯同為 mourn)。而根据雅各布书中直接的上下文也可明确看出,这种哀恸是属灵的哀恸——对罪的哀恸。

现在,圣经在哥林多后书 7:10 中描述了对罪的两种哀恸或悲伤——一种是属神的哀恸,另一种是世俗的哀恸:“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 。”属神的哀恸是以神为中心,促使人悔改归向神;而世俗的哀恸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使人归向神。

彼得和犹大就是经典的例子。两人都因背叛耶稣而哀恸。彼得的哀恸使他回归基督——以神为中心的哀恸。犹大的哀恸则没有促使他归向基督,因为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哀恸!在八福的这一福中,耶稣呼召人们经历以神为中心的哀恸——这种哀恸将促使我们悔改,归向神和基督以得安慰!

我们哀恸的肤浅性

遗憾的是,许多自称基督徒的哀恸类似于世俗的哀恸。他们的哀恸往往围绕着欲望未能得到满足、不够受欢迎、在职场没有晋升等。让我们想一想:

我们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因自己的骄傲、自私、追求更高地位、试图博取他人赞美或对他人说了尖刻的话而感到哀恸?我们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因违背了圣洁的神、冒犯了祂的诫命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我们上一次又是什么时候因自己的罪流泪?

一个轻率的年轻人问一位牧师:“你说未得救的人背负着罪的重担。我什么也感觉不到。罪有多重?是十磅吗?八十磅?”牧师反问年轻人:“如果你把一块四百磅重的东西放在一具尸体上,它会感觉到其重量的负担吗?”年轻人回答:“它什么也不会感觉到,因为它已经死了。”

牧师总结道:“如果一个灵魂对罪的重担毫无感觉,或对其漠不关心、轻率以对,那灵魂确实是死了。”

你看,相反的, 信徒则不再是属灵上死去的人。他们被圣灵赐予生命(以弗所书2:4-5),他们重生了。而重生的一个明显证据就是能感受到罪的负担!如果对罪毫无感觉,没有哀恸,那我们就必须问一个合理的问题:“重生真的发生了吗?”

我们常常自我安慰,认为既然我们靠恩典得救,就不需要为我们的罪哀哭。我们承认罪,接受耶稣提供的饶恕,然后继续原来的生活。我们只是想要快点解决,或者根本不想放弃我们的罪。我们只是想把我们的罪再拖久一点。所以我们远离哀恸,因为哀恸意味着放弃!而当我们哀恸时,通常只是为那些对我们已经失去吸引力的罪哀恸!

但是耶稣明确表示,跟随他的人会为他们所有的罪深感哀恸,哪怕是最微小的罪也会困扰他们!他们为求摆脱那些罪恶而哭泣。这不是绝望的哭泣,而是内住圣灵激发的强烈呼求,既为罪行哀恸,同时也渴望从罪中得到拯救。

约翰·斯托特 (John Stott) 正确地指出:“有些基督徒似乎认为,特别是当他们被圣灵充满时,他们必须始终带着笑容,表现得热情洋溢和活泼欢乐。这是多么不符合圣经啊!”从圣经的角度来看,他是对的,因为这种对罪随意轻松的态度并不是敬虔之人应有的反应。

大卫在犯罪时表现出了这种哀恸的反应。注意他说的话: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诗篇38:4]。“我承认我的罪孽,我的罪忧愁[诗篇38:18]。“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诗篇51:3]。世人会说:“大卫,你的态度太消极负面了。这不是获得快乐的方法!”然而,神说,这就是一个敬虔的人——一个合我心意的人[使徒行传13:22]。由此可见,为罪哀伤正是敬虔的表现

为别人的罪哀恸

圣经不仅呼召信徒为自己的罪哀恸,也呼召他们为别人的罪哀恸。对于骄傲的哥林多教会,他们纵容性不道德行为,保罗因他们未能为别人的罪哀恸而责备道: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哥林多前书 5:1-2)。

你看,世人不是谴责别人的罪,就是为他们的罪找借口,而我们应首先为别人的罪感到哀恸。这是圣经中信徒的榜样(参见诗篇 119:136;耶利米书 13:17;腓立比书 3:18)。

甚至耶稣,这位宣讲这八福的人,也为别人的罪哀恸。路加福音 19:41 记载道:“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耶稣为那些将要杀害他自己,犯这样大罪的居民哀哭。难怪圣经形容耶稣为“多受痛苦” 的人(以赛亚书 53:3)因为他对他人的罪深深的感到痛苦。他为别人的罪极度哀伤,而不是为自己的罪,因为他“并没有犯过罪”(彼得前书 2:22)。

既然如此,作为他的跟随者,我们怎么能对周围人的罪行- 包括信徒之间的罪行,无动于衷呢?我们怎么能在看到身边肆无忌惮的罪恶时,依然无忧无虑地笑对人生呢?

许多人相信了“基督徒生活只有充满着笑容”的谎言。没错,神厚赐百物给我们享用” [提摩太前书 6:17],所罗门也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箴言 17:22]。但人生仅仅是享受美好事物吗?难道生活就仅仅是竭尽所能地避免任何悲伤吗?是不是只要娱乐自己到麻木不仁就行?如果我们诚实面对自己,难道我们不是沉迷于生活中的享乐了吗?

过这种生活既愚蠢又有属灵上的危险。让我们听听所罗门的智慧之言,他警告我们不要疯狂的追求以享乐为主的生活方式,2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3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4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传道书 7:2-4]。

所罗门说,要追求哀恸。耶稣说,要追求哀恸。这些一针见血的话是为了打破我们为内心编织的欺骗之网。我们为之哭泣或欢笑的事,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如果我们诚实面对自己,难道我们不是犯 了在该悲伤的事情上嬉笑,却在该喜乐的事情上哭泣的错误吗?

耶稣的话很明确:神祝福那些不断为自己的罪和他人的罪哀恸的人。神只认可这样的人。

安慰的应许

追求哀恸态度的奖赏是什么呢?安慰!请看马太福音5:4的后半部分:“他们必得安慰。”唯有他们会得到安慰——在今生就得安慰,并且在将来耶稣再来建立祂的国度时,更会有完全的安慰,届时神将拭去我们所有的眼泪。这是耶稣的应许。

“安慰”这个词来源于熟悉的词“parakaleo”,意指有人在我们身旁并肩而行安慰、鼓励并加力量给我们。神被称为赐各样安慰的神”哥林多后书1:3),耶稣也被称为“安慰者”(约翰一书2:1),虽然同一个词也被翻译为“中保” 。圣灵同样被称为保惠师也就是安慰者、鼓励者或加力量者(约翰福音14:16)。

当我们为罪哀恸时,圣父和圣子透过圣灵的工作为我们提供安慰与鼓励——直接地由我们个人阅读圣经,听道,以及与其他信徒团契时所得到的安慰。

大卫对神安慰哀恸的心就有这样的信心,因此他说道:“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篇34:18;参见诗篇51:17)。当我们为罪哀恸,并带着真正的悔改来到基督面前时,圣灵会使我们确信罪已被赦免。约翰一书1:9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因此,神的安慰在今世带来喜乐与幸福,而在未来的国度里,这种安慰将被完全体验。启示录21:4说,将来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是的,这的确是所有在今生追求为罪哀恸生命样式的人将迎来的未来!

但是,如果你宁可现在继续嘻笑度日,逃避这哀恸的教导,请听耶稣在路加福音6:25中的话:“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哀恸哭泣。”有一个即将到来的反转。现在为罪哭泣——永远得安慰。现在对罪嬉笑——永远哀哭!我相信耶稣是非常严肃的。他的这些话不仅是为了我们的知识,而是为了让我们转变。我们必须立志追求这样的哀恸。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如何追求一种为自己和他人的罪哀恸的生命样式呢?这里有两个建议,用两个词来表达,可能会有所帮助:反思和奔赴。

1. 反思

我们必须定期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属灵状况。在这些时刻,我们要问自己一些严肃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我经常会有罪恶的想法?为什么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会有不好的反应?为什么有人激怒我时我会生气?为什么看到别人成功时我会嫉妒?为什么我追随那些淫念而不是远离它们?为什么我会用一种自以为义的态度来论断别人?为什么我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为什么我不满足神所给我的而不断抱怨?为什么我会去那些不该去的地方,或者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为什么我会用我的嘴巴去说话伤人?

我们必须审视自己,严肃地质问自己,并以诚实的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请求神鉴察我们的内心 [诗篇 139:23-24],显明那些我们可能尚未察觉的罪。

让我们花时间反思所有圣灵提醒我们的罪。罪的重担会带来真实的悔改之心,我们会开始为自己的罪哀恸——正是这些罪使耶稣被唾弃,被鞭子鞭打撕裂他的背,被钉子穿透他的手脚,被荆棘刺入他的额头。

然后我们将真正明白何为痛切地呼喊:“我真是一个坏透的罪人!我不仅是犯了罪,而且我甚至没有对罪做出应有的反应。我的悔改实在太肤浅了。”

当我们谈到这里时,接下来的是建议二。

2. 奔赴

反思的目的是奔向基督寻求安慰。奔向他那欢迎的怀抱——那从不拒绝哀恸和悔改的罪人的怀抱。我们不需要继续陷入痛苦中。我们可以告诉他我们犯了罪,并请求他洁净我们。慈爱的耶稣不仅会毫不犹豫地赦免我们,他更为我们受扰的灵魂带来平安与慰藉。

有个大一新生去了宿舍的洗衣房洗衣服,他把所有的脏衣服包在一件旧运动衫里。因为衣服太脏而感到尴尬,所以他从没把这捆衣服打开。他只是把整包衣服放进洗衣机,洗完后又直接放进烘干机,然后把整包从没打开衣服的拿回了宿舍。最后他当然发现,衣服只是湿了又干,但并没有洗干净。

神说:“不要把你的罪捆成一个安全的小包裹。我想要彻底洁净你的人生——清洗你生命中的所有污点。”

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耶稣[神的儿子]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翰一书 1:7]。所以,反思并奔向主。如果我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八福中的这个福的教导,这是我建议我们每天需实践的两件事。

为了避免我们绝望丧志,耶稣已经完全替我们遵守了这条八福。因此,不要陷入必须完美展现这种哀恸态度才能被神接纳或持续被神接纳的陷阱。相反地,我们应以祂为榜样來跑这场赛程——当圣灵从内在做工,就会改变我们,使我们更加像耶稣 [哥林多后书 3:18]。

过去的事已成过去。今天是新的一天。我们可以再次出发,相信并实践这个伟大的真理:哀恸的人的确有福了…为自己的罪和他人的罪哀恸的人…因为他们,唯有他们,将得安慰!

Category